每天在我們身邊發生的都是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大小事,到底如何成就一篇新聞?我們以一家生產路燈的公司為例:一盞平凡不過的路燈,如果是在霾害遮蔽陽光的時候,被攝影師拍下,對比之下亮度遠超出陽光的亮度,新聞稿是不是可藉由揭發霾害嚴重天空灰暗一片帶出連路燈都比太陽亮,並在下一段提到這一整條道路上新裝設的高亮度太陽能路燈呢!
日出是再平凡不過的風景,如果元旦當天日出時出現雨後彩虹,您將可以成就一篇「 『虹』運當頭國運昌隆」標題的頭版新聞。
小姑娘沒收LED或太陽能路燈代言費,就不用路燈當例子。這篇用「平凡日出」寫成「璀璨黎明」當作範例,遵循這些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將平凡事物寫成一篇亮眼的新聞稿。
本篇重點:七個新聞常用化平凡為璀璨手法
1. 重大事件:對為數不小的民眾造成影響的議題可以創造新聞。
2. 爭議對立:利用爭議和對立來增加曝光度。
3. 競爭比較:人的內心存在著比較,數據比較總能吸引人閱讀。
4. 新奇事物:大家有興趣想了解或擁有的新鮮事物。
5. 利用同理心:挖掘潛藏在心中的情感,如:同情、回憶、同感…等。
6. 描繪夢想:每個人心中都曾經或現存著夢想,切中對方的夢想。
7. 強烈對比:名人與素人、壞人與好人、自私與無私、富有與貧窮…等。
1. 利用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這四個字,直覺會認為是空難、戰爭、重大損傷的社會事件;某條捷運線正式營運、台股上萬點、百貨公司周年慶開打這類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生活訊息當然也稱得上重大事件。
但這是否意味著「國際性」、「全國性」的事件才稱得上重大事件嗎?實則不然,某個地區於某天上午進行電路管線抽換,將於8:00~12:00時停電,這對當地民眾就屬重大事件,可成為地區新聞。
「只要這件事對某些人足以造成有感影響,它就可以成為特定族群的新聞。」以這些受眾為目標的媒體,將對這個新聞有興趣並且積極報導。
2. 爭議對立
許多政治人物、名嘴、商業競爭者知道這個道理,總能抓準時機利用爭議增加曝光度。公關也能利用爭議來為自己服務的機構製造新聞,以下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 呼籲政府通過某項爭議政策
- 不同政黨間對於政策持相反意見
- 核能發電的利與弊
- 某人宣稱超能力能預測未來或災害
- 某些企業家的瘋狂之舉
3. 競爭比較
我們總愛看有競爭比較的新聞,某某名人劈腿,正宮與小三的三圍、身高、年齡、學歷比較;蘋果與三星旗艦機種的各項數據比較;兩個死對頭企業家或明星的各項數據…。這些資料就會被寫成兩欄,勝方的欄位會被貼上一個「勝」的標籤!這種就是讀者最愛,蘋果、壹週刊、鏡周刊等媒體最愛的比較性呈現手法。公關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服務機構的方式撰寫新聞稿,以下提供幾個參考:
- 獲得特殊榮耀、取得特別的認證、贏得比賽
- 宣布獲得第一
- 爭奪併購機會
- 市場上的革命性變化
- 市占率變化
- 與競爭者宣戰或進行競爭
4. 新奇事物
積極發掘自己的機構「有甚麼別人沒有的,做過別人沒做過的事」。長榮航空Hello Kitty客機,義美厚奶茶強調獨家販售「50%高品質鮮乳」的奶茶,Christian Louboutin的紅底鞋,他們都利用了新鮮創新的賣點獲得消費者的目光。或許您的機構可以:
- 獲得全台灣第一個國際認證
- 休假可領雙倍薪水(這很可能上網路新聞頭條)
- 某個巧合或偶然發生的故事
- 找出一個驚人的數據或事實:公司製造的商品以可繞地球50圈
- 推出某種特殊的功能:智慧型電動機車
5. 利用同理心
有好幾年的時間,新上市的商品、開店的背後多少都會有個不為人知(或虛假?)的感人故事,因為這些機構發現消費者都相當熱心、有同理心、深富情感且能感同身受這類的”真情流露”!撰寫新聞稿時也如此,尤其是關於食、衣、住、行的生活性事件特別適用:
- 敘述創業者、員工崎嶇的心路歷程
- 以實際個案彰顯產品效果
- 用實際行動幫助弱勢者
- 針對大眾關心的議題推出支持活動
6. 描繪讀者潛在的夢想
當我們走進書店時,「夢想」類書籍總盤據著銷售排行榜,無論是勵志類、鹹魚翻身、名人自傳都廣受讀者喜愛,圍繞著「築夢」、「翻身」、「改變」主題就能知道民眾有多麼喜愛這個議題,可以從服務機構中挖掘出這類故事,位讀者描繪一個存在於實現的夢想成真:
- 經營者成功的心路歷程
- 從鄉下小工廠到台灣之光
7. 強烈對比
衝擊性的強烈對比絕對是民眾特別喜愛的議題和茶餘飯後的聊天題材,幫助社會底層弱勢族群對抗財團、甲子園上用意志力贏得勝利、貧苦人家發憤向上錄取第一志願等,這類強烈對比性的消息總能振奮人心,也是媒體記者最喜歡看到的主題之一。
- 灰姑娘變公主、醜小鴨變天鵝、素人翻身
- 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最後要做的,把近期你服務的機構發生的事件列出清單,利用重大事件的爭議性、競爭比較、新奇、同理、故事性或強烈的反差這些方法檢視一遍看看有甚麼可以製造新聞,也可以以這些原則從今天開始觀察,為將來機構的媒體曝光機會最好準備。
- 隨時觀察記錄機構內的重要事件
- 每天閱讀大量新聞,了解時事
- 結合上述手法,包裝出吸引民眾的事件
- 一稿多寫,提高曝光機會
本文章圖片來自Pixabay.com